滴水岩水库
水,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打好碧水保卫战,是雁江区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的必由之路。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源地保护首当其冲,喝干净水、放心水,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引进光催化技术治理水库“顽疾”
库水清澈,深可见底;花香树绿,翠鸟啼鸣。在雁江区伍隍镇双石桥水库,一潭碧水犹如宝石般镶嵌在青山秀林之中,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优美风光,相映成景。
“眼前一汪清水来之不易。”双石桥水库管理站站长汪天福回忆:“水库修建于1970年,是伍隍、堪嘉、东峰、小院、石岭和南津6个乡镇的饮用水水源地,承担了约6万居民的饮水安全任务。进入90年代,水库变成了渔场,肥水养鱼缺乏节制,十多年养鱼遗留的饲料沉积在水底,水质污染严重。”
作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需要达到三类水质,双石桥水库水质当时却只有五类。
双石桥水库水质提升治理前
为了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雁江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务局从外源截污和内源治理两方面入手,打响水库水质提升战役。
在外源截污方面,双石桥水库完善了标识标牌,安装了摄像头,对一级保护区内的农户进行了搬迁、新增防护隔离网等措施。同时,环保、水利、公安等部门与乡镇共同开展联合行动,集中打击肥水养鱼、违规排污等行为,在2002年就取缔了施肥养殖、网箱养殖,并对附近居民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安排专人每天对双石桥水库巡查,遇到污染问题随时发现、随时报告,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地落实。
“阻断污染源的工作很重要,但治标不治本。”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库多年的污染,加之水土淤积,在水库底部已经形成内在污染源,水库无法达到生态平衡,只有内源治理改善水生态才能让水质得到
双石桥水库铺设的光催化网
“将光催化网铺设在水面下十公分左右,利用太阳光照射,产生光催化作用快速降解污染物,迅速恢复水中溶解氧。同时,配套种植挺水、沉水、浮叶植被,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有效降低富营养化的水体氮、磷等营养等营养元素的含量水平。” 江苏九游会品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总经理朱宏芳告诉记者,通过先进的光催化水生态修复技术激活水体生态,实现生态重构,进而提升水库水质。
经过光催化技术综合治理,双石桥水库的各项水质主要指标在短期内呈现持续下降,表观明显改善,2020年11月,水质检测达到三类,目前水质能持续稳定达标。
汪天福感叹:“治理前,水库的水体发绿,透明度不到40公分;如今,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米7左右,效果的确很好。”
雁江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现全部达标
除双石桥水库外,雁江区还建有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库2座,分别是四合水库和滴水岩水库,保障了全区20多万乡镇人口的饮水安全。
四合水库
为使水质达标,雁江区采取三大举措全面开展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注重内外兼治和监督执法。
开展乡镇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饮用水源地水库的规范化建设、一级保护区农户搬迁及土地流转工作,累计搬迁105户农户,绿化造林5000亩。同时,开展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建设人工浮岛、生态田埂、生态前置库区、湖滨生态带、虹吸管安装等,建设隔离网5550米,完成规范化建设。
开展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提升工程。2020 年,雁江区投资3700万元对双石桥、滴水岩、四合等三座饮用水水源地水库开展水质提升工作,通过新型光催化氧化、深层平流曝氧等技术,辅助微动力循环设备、生物填料方阵、生态浮岛的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对三座水库水体水质进行共力提升修复,滴水岩水库、四合水库和双石桥水库分别于2020年5月、8月和11月开始达标。
滴水岩水库管理人员水上巡逻
近年来,雁江区多次组织生态环境、水务、公安等多部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执法检查,对非法垂钓人员进行劝阻、制止,并宣传《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提升民众环保意识和自觉性,从而巩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成果。
“双石桥、滴水岩、四合三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已实现稳定达标。”雁江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源地整体保护方案,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做好水质监测保护,切实保护好“生命之源”,逐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水环境”。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